化用USV合伙人FredWilson的一个精妙比喻:手机网页就像商店橱窗,是吸引用户的入口,但停留时间少;让用户下载并使用App等同于将其吸引进商店,来到真正赚钱的场所。而现在,超级App们想摇身成为商业广场,于是引入更多的店铺(小程序)也就理所当然了。
2)小程序诞生是一种必然
太多的数据都在强迫大家达成一个共识:移动互联网月活增速持续走低,即使是巨头,也依然遭遇流量(获取+盘活)之困。
这时候,小程序似乎成了一剂良药:
上图是QM关于过去三年移动互联网和三个超级App的月活数据统计。可以发现,2017年末、2018年上半年这两个节点,似乎有什么东西试图挽救不断下滑的月活增速。
原因之一自然是小程序。
过去几年,巨头互联网公司之间屡屡发生外链摩擦:包括但不限于2008年9月淘宝屏蔽百度搜索爬虫、2010年11月的3Q大战、2013年11月淘宝和微信相互封杀等等。
除了巨头间的针锋相对之外,在任何超级App(尤指微信)眼中,外链分享从来都是一把需要慎重看待的双刃剑。
与其他App相比,微信掌握更加强大的熟人关系链。如果允许转发、分享外部链接来提供更丰富的服务,总体来看用户体验将趋向良好,于是使用微信次数上升;但另一方面,他们势必会被外链引导到第三方应用,久而久之形成使用习惯后,用户的微信使用时长又将受到侵蚀。
小程序的出现也是为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。此前微信虽有社交网络(朋友圈)、内容生产消费体系(公众号)以及支付体系(微信支付),但无法和第三方服务无缝融合。小程序丰富了其可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效果,于是流量内部循环得以开启、更加完整的生态得以构建。
类似道理适用于支付宝、百度,通过降低使用摩擦、刺激流量的内部流转,长线来看,各大超级App在用户粘性和使用时长方面都将获取正收益。
3)各巨头家小程序的布局进展
这是一场起于腾讯,阿里、百度、头条、各大手机厂商迅速跟进的角逐。
2017年1月,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。张小龙曾公开阐述微信小程序的主要特性,主要包括四点:微信中不设置入口、不做小程序分发、只通过好友和群分享传播、不开放游戏类目。
时至今日,微信小程序的产品形态早已发生诸多改变,主要变化包括:
开放游戏类小程序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