添加多种广告变现途径;
在微信中设置多种入口,提供更强的流量支持;
开放一定的外部连接,如支持小程序添加到安卓桌面等。
而不变之处在于:
定位没变,最初所说的不做小程序分发、分类、排行、推荐,至今依然没做; 传播途径没变,一开始不能分享到朋友圈,当前仍然不行。
整体来看,以微信小程序为例,其广告、游戏等商业化是在加速发展的,变现能力也随之提升。
比如,初期腾讯对于小程序的推广和变现相对克制,随着产品成熟,广告场景得以丰富(搜索广告、朋友圈广告、内设banner广告位等)。加之2017年底,官方跳一跳小游戏问世,对小程序MAU和渗透率的大爆发有相当强的正面意义。
类似的发展路径或多或少也正在(或将要)反映在百度、支付宝等体系内。
谈及小程序,几乎不可能绕开的一个词是赋能,下图是QM报告中关于各巨头小程序在诸多行业的影响力布局:
显然,作为超级App本身的一个寄生体,不同风格的小程序需要适应不同的平台特性。
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例,二者是关于娱乐休闲和生活服务的对决。有社交打底,微信生态内脱颖而出的小程序多以游戏、娱乐等行业为主;而主打金融支付功能的支付宝,其小程序则更多涉及电商、出行、生活服务等领域。
此外,上图较好地反映了一个特点:相较而言,微信、支付宝赋能内部派系的比例高于百度。或者反过来说,百度小程序生态是更外部友好的。
这背后有几个重要因素。比如,之前津津乐道的腾讯投行化并非空穴来风,它的确对外投资了诸多与自身结合紧密的行业内头部玩家,后者借由微信小程序实现更快地增长。
而从百度的视角来看,其在2018年11月所成立的智能小程序开放联盟,也是让更多外部App融入自身生态的有益尝试。为了与AT进行差异化的竞争,可以发现,百度给出的答案是着力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态。
还有一个更为精细的对比,可以用来分析各家小程序平台在赋能类别和开放程度上的差异。来看下面两张图: